发展规划

来源: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7-09-27

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使传统的机械基础学科上一个新台阶,跟上国内形式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资金投入。根据教学规划,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增加教学实验设备,同时更新陈旧落后实验设备,购置相当数量的国内外先进的各学科通用机械基础实验设备及先进的工程培训设备。此外,要进一步增加实验室,扩大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实验室的规模和功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总目标:使现有实验中心设备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部分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使教学实验更加深入和细化,增设2个实验室,充分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

2.现有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中心于1998年三校合一后,由原哈科大机械系实验中心、电工学院机械系实验中心和机电专科学校机械系实验室合并组成。2002年中心的机械零件实验室通过省验收。2003年学校投入1100余万元建立了机械实训中心。目前机械基础与实训实验中心发展成机械基础性试验与实训为主的实验中心。中心由机械设计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机械测量实验室、机械CAD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组成。

现有实验仪器数量为近550台套,仪器价值:1493万元,仪器先进性符合本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属国内大学通用实验设备。目前主要问题是:实验仪器台数仍显缺乏,尚缺少先进的实验仪器。

实验中心有5个分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机械测量实验室、机械CAD实验室和机械实训中心,总面积6245平方米。

实验教学文件较齐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而且执行情况良好。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实验教师28名,其中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正高级职称8名,副高级职称14名,中级职称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名,硕士学位教师6名,学士9名。

完成了国家、省、市的部分科研工作,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共五项。承担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校级一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科研论文100多篇,编写教材及专著10余部。

3.实验中心建设的主要具体目标

1)提高实验教师学历和职称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是根本,其关键是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技能水平。今后五年实验中心要把提高实验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职称放在首位,使实验教师获得博士学历达到20%,硕士学历达到3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达到80%。

2)新增实验室、改善实验室环境

今后五年学院将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新增2个实验室。

在可行的条件下,改善实验环境,扩大实验室使用面积,争取达到近8000平方米。使实验中心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水平达到国内较水平高校的同类实验室水平。

3)引进先进设备

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5年内,由学校投资,引进高精度机床设备,先进仪器,高档微机等必要仪器设备,投资金额1500万元(人民币)。从而仪器设备更新率为70%、完好率达到99%以上(旧仪器设备)部分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到达国内同类专业的最高水平,更好地完成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

4)提高实验手段

引进品牌计算机及国际先进大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使实验数据处理达到快、准、精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工程软件的功能,提高机电结合的综合技术水平。

5)更新知识,自我完善

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组织部分教师与国内高水平学校的同专业学科进行教学调研,更新实验教材,完善教学文件,充实新内容新知识,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6)增加创新实验,建立专业基础拆装实验室

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新增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开放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加工、制造整体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达到50%以上,创新实验达到18项。

拟新建专业基础拆装实验室,开设机械基础系列拆装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通过机械拆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实验教学、科研一体化

实验教学逐步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使实验教学和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五年内实验室成为教学科研基地,从而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以上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1.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使传统的锅炉基础学科上一个新台阶,跟上国内形式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必须有资金投入。根据教学规划,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增加教学实验设备,同时更新陈旧落后实验设备,购置相当数量的国内外先进的各学科通用锅炉模型实验设备及先进的工程培训设备。此外,要进一步增加实验室,扩大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实验室的规模和功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总目标:使现有实验中心设备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部分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使教学实验更加深入和细化,增设2个实验室,充分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

2.现有实验中心基本情况

2013年热能工程实验室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现已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验室设置了实验室主任及实验室主任,工程中心设置有热工与流体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精密测试实验室和能源与环保工程实验室,分别承担基础实验及教学科研工作,各个教师负责人互相配合,全力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室教学任务。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下设有热工与流体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精密测试实验室、能源与环保工程实验室,这四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总值为500万元、总面积是600(m2)、最大实验室面积为235(m2),较好的支撑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科研教学工作。实验室主要设备总数达到80台余套仪器设备。学科点对陈旧老化设备予以淘汰更新,近年来购置了20余台套仪器设备,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切实提升了实验室的教学水平。

实验室设有全职实验教师1名,教学系兼职教师11名。在保证教学实验项目稳定有序运行基础上,还进行了专业教师带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近五年来实验室支持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

3.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具体目标

1).提高实验教师学历和职称并招收专项人才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是根本,其关键是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技能水平。今后五年实验室要把提高实验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职称放在首位,并招收一些对于锅炉、汽轮机、制冷方面的高学历人才,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新增实验室、改善实验室环境

今后五年学院将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新增2个实验室。购入一些用于教学方面的科研设备,以达到各高校的科研规模。

3).引进先进设备

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5年内,由学校投资,引进高精度机床设备,先进仪器,高档微机等必要仪器设备,投资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从而仪器设备更新率为70%、完好率达到99%以上(旧仪器设备)部分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到达国内同类专业的最高水平,更好地完成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

4).提高实验手段

引进品牌计算机及国际先进大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使实验数据处理达到快、准、精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工程软件的功能,提高锅电结合的综合技术水平。

5).更新知识,自我完善

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组织部分教师与国内高水平学校的同专业学科进行教学调研,更新实验教材,完善教学文件,充实新内容新知识,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6).增加创新实验,建立专业基础仿真实验室

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新增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开放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的设计、分析、控制整体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达到50%以上,创新实验达到22项。

拟新建专业基础仿真实验室,开设锅炉仿真操作实验平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通过设计与控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实验教学、科研一体化

实验教学逐步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使实验教学和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五年内实验室成为教学科研基地,从而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五项以上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

4. 虚拟仿真平台教学应用计划:

为进一步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典型实验教学项目的示范效应,需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教学应用计划:

满足课程需求:计划增加4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立热能工程及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满足专业需求:基于热能工程学科相关专业,面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同时能满足化工类相关专业的仿真实验需求,培养学生从事技术指导、试验研究、协助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满足时间需求:虚拟实验中心应7天×24小时开放;

受益人数:500人次/年。

持续建设与更新计划:

1) 特色与创新资源项目建设和更新: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丰富交互功能,加深实验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实验内容,满足教师和学生对于流动、燃烧以及传热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2) 开放式虚拟仿真管理平台建设和更新:增强平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接入能力,建立校级开放式虚拟仿真管理平台,满足更多用户并发访问。

持续提供教学服务计划:

1) 通过举办会议、接待参访等形式,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及相关对口院系进行实验室建设思路、经验和成果的资源共享,实现多学科、多校区、多学校、多组织共享教学资源、实验平台、教学经验等,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服务;

2)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机交互、传感器、虚拟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丰富虚拟仿真实验内容,优化虚拟实验室建设。